通江达海照进现实 厚积薄发“黔”力无限
运载磷矿石的货船经过乌江河闪渡大桥。
2021年6月22日,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顺利完成全线集控过标船测试,标志着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投入运营。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创造了6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升船机博物馆”,货船经过时呈现出一幅“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的壮美景观。图为2021年11月17日两艘满载磷矿石的货船通过构皮滩通航设施中间渠道分别驶向第二、第三级承船厢。
“十二五”时期,建成贵州省第一条国家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高等级航道,改变了贵州没有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黔西化屋村加快推进旅游码头配套设施改造,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015年10月,都柳江从江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开始发电,标志着贵州省航电一体化开发建设实现“零”的突破。之后陆续建成都柳江温寨、郎洞、大融等航电枢纽,实现了“以电养航、航电结合、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的目标。
凝心聚力,共话珠江水运发展。2023年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于7月7日在贵阳召开,这是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机制成立8年来的第六次会议,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自治区)凝聚共识,与相关部委协调联动,优化大通道、畅通大循环,推进珠江水运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高层协调机制的建立为珠江水运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开拓了新空间,从解决珠江水运发展难题,到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贵州南下珠江信心倍增,一个个顶层设计从跃然纸上到逐步落地,让贵州省在通江达海的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实、走得更好。
摊开贵州水路地图,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93条,河流总长度达11270公里,覆盖了全省74个县(市、区)。北面的赤水河、乌江、清水江进入长江通达上海,南面的红水河、都柳江进入珠江直通港澳,水运通江达海可谓“左右逢源”。
从先秦舟楫出行,到历代“川盐入黔”,至长征“四渡赤水”,文明溯流而上,经济沿河而生,贵州航运曾一度繁荣兴盛。而后,乌江、都柳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红水河均被水电站碍航闸坝拦腰截断,贵州努力疏通水路经络,推进乌江建成沙沱、思林、构皮滩等通航建筑集群,与广西加强合作全力打通红水河、都柳江通道关键点……只为畅通水运大通道。 江河之上,贵州水运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 位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上游,贵州用大思维、大统筹实现水运大发展—断航20年的乌江实现全线复航,500吨级货船从贵州开阳到重庆涪陵实现一船直达;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工程力争2023年底开工建设,打通关键点后,红水河、都柳江船舶可自由穿梭贵州、广西两省区资源腹地。 通航道、优港口、增运力、兴产业、补短板。截至2022年底,全省通航里程达395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近1000公里。贵州水运建设越险滩、过激流,“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百年水运梦”逐步照进现实,一个开放奋进的贵州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提速奋进 活力来自贵州水运之“变” 虽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但多山的贵州并不少水,共有“两大水系”“五大通航河流”“百座库区”“千个渡口码头”。其中,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被列入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两网”支流高等级航道。 一条条水量丰富、气质磅礴的江河,向世界展示着贵州独有的水地标。 作为历史上贵州与邻近地区联系的进出口通道,水运成就了著名的“川盐入黔”,而1927年贵州的第一辆汽车就是“舶来品”,亦由船运经柳江上溯到贵州都柳江上岸…… 然而,多年来,贵州省内5条水运出省通道中仅赤水河没有碍航闸坝,受水电站闸坝碍航的影响,贵州水运只能从通江达海的长途运输变成封闭河流的区间运输。 要改变、要破题、要通航!贵州把水运纳入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水运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 2012年,《贵州省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年)》重新修编,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水运发展理念。 随后,贵州又出台《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把水运上升为省级层面的战略进行部署,与国家战略相互衔接,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水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建设等重大措施。 改变的渴望愈发强烈——从2014年起,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全面打响,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贵州水运人向“有电无航、电通航断”的水运顽疾发起挑战,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贵州航电一体化开发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层层叠加,蓝图逐渐清晰。2022年,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明确贵州水运发展内容,“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大通道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同年10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在水运项目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船闸运行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再次从行业顶层设计上为贵州水运发展赋能。 一系列政策机遇,为贵州水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朝着发挥乌江“黄金水道”作用,统筹推进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都柳江等航道建设这一目标,贵州求思求变,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从航道建设、船舶运力、港口服务、多式联运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水运发展。 数据印证成绩:十年来(2012—2022年),全省内河航运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3亿元,是1951年—2011年60年完成投资18.7亿元的8.6倍,也是贵州水运建设发展史上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通过实施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成大中型项目70多个,成为贵州水运建设发展史上建成项目最多的时期。 硕果累累 活力来自贵州水运之“多” 2021年乌江黄金水道被唤醒,实现全线复航。今年2月,27艘船舶运载1.5万吨黄磷渣在余庆县沙湾码头发出,运往重庆涪陵沿江的水泥厂,标志着乌江水运兔年“第一船”启运。 据统计,乌江水运复苏两年多来,共发航货船近1500航次,进出货物超过65万吨。贵州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齐介绍,今年公司凭借自有3.25万吨运力,协同社会运力,共同做大乌江水路运输量,确保完成60万吨运量,向着80万吨奋力冲刺。 社会各界充满发展信心,激活了发展动能。2022年,思南港邵家桥港区建成,这是乌江复航后全省首个投入运营的“港口园区化”项目。2023年,贵州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进一步统筹全省港口园区和航运资源,全方位服务贵州水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而今,创下了六项“世界之最”、被誉为“升船机博物馆”的构皮滩水电站500吨级通航设施,已经具备正式运行条件,移交交通运输部门运行维护管理,标志着乌江航运迈入常态化和稳定化发展新阶段。 滚滚乌江东逝水,悠悠珠江黔山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水运交通实现了从“激流险滩”到“通江达海”的历史巨变,内河航运事业全面提升。 通过积极构建现代水运,补齐综合交通“短板”。贵州建成乌江四级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四级高等级航道近1000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前列;建成都柳江从江、大融、郎洞、温寨四座航电枢纽。 从无到有,建成西部第一个翻坝运输系统—乌江构皮滩水电站翻坝运输系统工程;“航运+”激起千层浪,贵州首条旅游航运—湄江旅游航运工程建成,开启了“航运+旅游”的新探索;当全国第一个内河航运专题博物馆——贵州航运博物馆诞生,主要耕耘航运文化,贵州走在了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贵州与广西加强合作,全力打通红水河、都柳江通道关键点。通过两省区不懈努力,珠江上游的一个关键节点—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工程取得关键性突破,项目工可报告即将批复,力争2023年底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打通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惠及流域内1500多万沿江群众。 与此同时,岩滩、洋溪、梅林1000吨级通航设施前期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预计在1至2年内可实现开工建设。打通关键点后,红水河、都柳江船舶可自由穿梭两省区资源腹地,贵州船舶到广西桂平后,既可沿东南方向横跨广东到珠海出海,又可沿西南方向经平陆运河到钦州湾出海。待平陆运河开通后,贵州水运从红水河经西江可到广西钦州出海,比广州出海近200公里,这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更是贵州南下珠江联通珠三角及东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 扬帆启航 活力来自贵州水运之“盛” 经历水运发展的盛衰沉浮之后,思南县迎来了乌江航运的复兴。霓虹闪烁之中,“小重庆”隐约可见。 “和记娱乐官网app生产的低碱水泥在俏销省外,但过去因为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一直没能打开更大的产品市场。”贵州思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誉斌翘首以盼:“随着乌江思南港邵家桥港区正式开港运营,每吨水泥的运输成本可以节约50元,这让和记娱乐官网app更有信心参与全国大市场。” 断航20年后,乌江水路运输逐步实现复苏。据统计,仅乌江进出口货物对水运需求就达1780万吨,其中年出口货物1300万吨。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看来,乌江“黄金水道”复航后,正不断涌出“黄金效率”,像思南港、开阳港等一批港口作为长江沿线和长三角主枢纽港的喂给港,港口运营后将陆续形成长江上下游联动、干支联通、东西互补的发展格局。 目前,贵州省港航集团已形成运力3.25万吨,引进、培养船员100余名,与乌江沿江企业达成硫磺、石材、磷石膏、钢材、钢构件等货源运输意向,通过打造集装箱运输、长江上游运输、长江中下游运输、乌江内循环运输4条运输主线,积极挖掘乌江沿线砂石产量优势,充分发挥乌江500吨级航道通过能力,服务“黔货出山”,带动沿江产业振兴。 通江达海照进现实,有效带动了乌江思南邵家桥200万吨石材工业园区、北盘江贞丰县百层造船工业园区等园区的发展。全省水运航道连接37个产业园区、230个小城镇、42个旅游景区、4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9个城市综合体,辐射带动沿江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沿着河道两岸,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产业基地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沿江经济布局的热土。 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9个港口、507个泊位(无危化品泊位),其中500吨级泊位达62个,设计年货运吞吐能力约3800万吨。省级层面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港口建设、运营和管理,拓展仓储、现代物流等业态,更好发挥港口枢纽功能。 接下来,贵州将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努力让乌江等航道“运”起来、“忙”起来,加快建设南北盘江—红水河中下游航道和清水江、都柳江航道,实现1000吨级和5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加快实现水铁公一张网、港产园一体化,力争到2035年,全面畅通“北上长江,南下珠江”水运通道,助推贵州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水运,未来可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本版图片均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编辑 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