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娱乐官网app

"9+2"省区分站: 广东 香港 澳门
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分站 > 大图

桥连港珠澳 龙腾伶仃洋

日期:2021-04-22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如碧海中一串美丽的珠链,又如一条巨龙蜿蜒盘绕。她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和迄今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智造”的试验场

  港珠澳大桥连接的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凌空飞舞于淼淼碧波之上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技术新、经验少,工序多、专业广,标准高、难点多。“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纪工程在道路设计、使用年限以及防撞防震、抗洪抗风等多方面均有超高标准,是集大成之作。”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港珠澳大桥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要求高。其主体结构物处于深厚软弱地层上,地层分布差异大,抗震设防标准高,全线阻水率要求严格;协调难度大。协调工作包括了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合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环境敏感。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需高度重视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因此,港珠澳大桥在管理机制、建设理念、科研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保障工程建设。

  以港珠澳大桥桥—岛—隧集群工程建设为例,桥—岛—隧集群建设难度极高,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均为行业制约性瓶颈问题,包括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海上装配化桥梁建设关键技术、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跨境集群工程建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超级工程建设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港珠澳大桥自然也成为“中国智造”的试验场。一连串数字,道出了大桥科技创新的成果: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形成专著18本、技术标准60册。

  在港珠澳大桥全桥的施工中,有太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上是第一次,重达3000吨的海豚塔整体吊装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新时代的“自信桥”

  青州航道桥上,“中国结”熠熠生辉;九洲航道桥的“风帆塔”扬帆矗立;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上,“海豚塔”“跃”出海面……一个个优雅隽永的“中国符号”在伶仃洋上乘风起舞。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个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项成果”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是联结港珠澳三地的“圆梦桥”“同心桥”“复兴桥”,更是让中国桥梁、中国技术、中国创造“走出去”的“自信桥”。

  港珠澳大桥由畅想成蓝图再成现实,彰显了大国伟力。在顶层设计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了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中华白海豚保护等方面的难题。大桥建设期间,粤港澳三方还创造性地提出大桥主体工程由三地共建共管,采用“专责小组—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项目法人”三个层次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模式。

  港珠澳大桥建设淬炼了建设者的品质。2011年,作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文森和同事来到位于伶仃洋南端的牛头岛上。他们用14个月时间,在这座荒岛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隧道沉管预制超级工厂。7年的大桥建设中,从“每一个节段都是第一个节段”的“工匠精神”,到“4000人走一条钢丝”的精益协作,再到沉管与人工岛暗埋段实现“深海之吻”的动魄惊心,都成为张文森引以为豪的财富。

  港珠澳大桥运营管理,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的旅检大楼,是目前内地唯一的三地互通边检口岸。大桥通关施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内地和港澳查验单位执法人员并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查验。“一国两制”框架下,大桥在建设管理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思维模式碰撞。

  港珠澳大桥的“钢筋铁骨”,已屡经极端天气考验。2018年9月,台风“山竹”正面直击大湾区。港珠澳大桥上实测风速最高超过55米每秒。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损,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没有一扇破裂。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数次强台风考验。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协同发展的加速器

  30多年前,珠江两岸的人们提出造桥的设想,如今,梦想成为现实,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通车,也让香港、澳门正式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打通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道路交通网,使珠江口东西两岸从过去的隔断变成连通的环,满足了粤港澳三地跨界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港珠澳大桥能更好促进两岸人流、物流等市场要素的便捷流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两岸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助力构建更好的产业链,形成更大的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珠江东西岸的均衡发展,将帮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个整体,并进一步辐射带动粤西、广西等更多地区加快发展。”

  随着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洪鹤大桥等项目的建成通车和深中通道、粤澳新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通行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更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构建起密集快捷的交通网,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连通新格局,打通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

  便捷的不仅仅是交通,沿着港珠澳大桥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大通道,珠三角9市、香港和澳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高效互联互通,文化更加交融、联系更加紧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呼之欲出。港澳人员跨境执业、跨境办公、跨境医疗等政策相继落地,澳门新街坊等民生项目加速推进……三地来往更便利,心灵更贴近,粤港澳深度合作正在谱写新的篇章。(记者 喻剑)

(编辑 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