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湾入圈” 发展提速
2月,会昌9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月,会昌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德伟率队赴深圳市开展招商考察活动;6月,会昌县人民政府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高标准市场+高标准产区”的联动发展、协同管理模式……近年来,会昌县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三大战略”,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与大湾区主要城市的对接、交流、合作,主动靠前融湾学习,推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走深走实。
优化营商环境促发展
走进江西中氟化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控室,十几名员工熟练地操作电脑,并不时与各条生产线的调度员进行沟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政府部门服务真好,成立专班为和记娱乐官网app协调解决立项、办证、融资等问题。”公司副总陈发有说,公司从广东来到会昌后,切实感受到了比肩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
这是会昌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该县聚焦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打造“好惠办”品牌,大力推行“网上办”“就近办”“自助办”“跨省通办”,全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依托全县重点工业企业(项目)特派员大走访、科技创新“一对一”企业帮扶机制,实现优质企业(项目)全覆盖,收集企业(项目)急难愁盼问题提交政企圆桌会议研究解决。深入开展“入企走访连心”等活动,提升企业满意度。
会昌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产业招商。今年1至8月,该县新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289.5亿元,其中从深圳引进的项目4个,投资总额达32.2亿元。
打造湾区“菜篮子”基地
每天早饭过后,会昌县右水乡围背村村民饶云辉的平菇基地就开始热闹起来。30多名工人有的采摘平菇,有的将平菇装车,有的将菌包一车一车拉往基地种植……第二天一早,这些平菇就将端上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
“围背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种植的平菇清香味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市场。”饶云辉说,基地建有大棚100个,年产平菇100余万公斤,年收入达800余万元。
如今,基地拥有菌种培育工作室、菌袋制作加工车间及冷藏运输车,不仅实现产供销全链生产,还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直供专线。2022年,基地新建了平菇产业展示厅及电商馆,拓宽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今年,饶云辉的合作社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近年来,会昌县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快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合作建立“圳品”质量服务站,引入华中认证集团,探索“第三方认证机构+县振兴集团+合作社+农户”质量认证新模式,全面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圳品”,推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标准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截至目前,该县已取得有机认证(含转换)企业12家、产品24个,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8个、富硒认证19个、“圳品”认证4个,9家企业生产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会昌独好”品牌促融湾
会昌县是中国桔柚之乡、中国米粉之乡,气候温润适宜,桔柚、脐橙、烟叶、米粉、蔬菜等产业均具有较大规模,具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潜能。
该县积极创建“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建设打通会昌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品质提升、品种培优,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组建“会昌独好”营销团队,线上开发“会昌独好”云店小程序,在淘宝、京东、微店、抖音开设线上店,入驻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线下在会昌县城和小密乡开设实体旗舰店,在19个乡镇开设标准店,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授权经营店,形成线上线下全网营销体系。
截至目前,“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已开发6个系列180余款产品,呈现出多点发力、纵深推进的局面。未来,会昌县将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培育推广,不断畅通营销网络,打通农产品的上行渠道。同时发力生产端,强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刘兆春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编辑 黄练)